聚焦地区产业发展,凝练“产教孪生”育人理念,开展校企协同育人。在此理念下,软件技术专业群携手生态联盟,构建“头部企业+生态”模式并建设产业学院;以“微专业化”重塑职业化、活模块课程体系并主动对接X证书,实现课程模块紧随新技术更新;依据职业逻辑和新技术领域分类打造“双元协作”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解决校企双元育人下专兼结合分工协作问题。
以“头部企业+生态”模式建设产业学院,高质量育人平台促进产教深融通共发展。基于腾讯、亚马逊、小米等头部企业技术、平台、服务推广需求,探索出以新技术课程和实训案例为核心的教学资源及实践平台合作开发机制,驱动世界500强头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逐步形成以头部企业为协同核心,以其生态联盟企业为协同面,以“头部企业+生态”模式建设产业学院,汇聚产业高端资源,推动新技术教学资源建设、新技术平台共建推广、产业技术联合攻关。针对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快速升级带来的新型软件人才的缺口,依托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产教联盟、国际万维网联盟(W3C)标准化组织与行业协会,携手世界500强头部企业并带动其生态联盟企业,建设“头部企业+生态”产业学院,在“产教孪生”的理念下实施校企双驱动的“人才培养+新技术推广+平台应用+技术服务”多元合作,整合校企双方优势资源,激活产教映射,高质量建设了腾讯&AWS云智产业学院、小米深信产业学院、商汤AI产业学院3个特色产业学院。

创新实施“微专业化”课程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软件技术专业群按照产业逻辑,动态捕捉产业链新职业岗位群需求,以“微专业”动态组合新技术课程模块,驱动模块化教学改革和教学资源建设,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高端需求匹配度,提高软件技术专业群学生新技术岗位胜任力。面向云架构、AI和大数据等产业新业态,紧密对接头部企业,将产业链新职业岗位群技能要求和企业生产研发项目案例转化为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校企双方共同制定职业化、活模块课程体系,完成新技术教学模块化解构,形成核心技能知识点和实训案例,课程团队分组负责建设并更新6大新技术课程模块,对接1+X证书实施课证融通。在“云智融合”技术发展趋势下,主动引领由传统局域网向全球公有云的软件开发人才培养变革,提炼新技术岗位群的核心技能,实施“微专业”化重塑课程体系,动态组合5-10门具有高阶性、交叉性、挑战度的新技术活模块课程,提升软件专业人才培养与云软件开发、AI应用开发、移动应用开发等就业职业发展需求之间的匹配度。通过“分级管理、责任到人、挂图作战、节点督办、专家把关”的管理机制,支撑“项目贯穿、分层递进、精细培养”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快速达到新职业新岗位领域的工作技能要求,精准提升学生岗位胜任力。

高质量打造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提升专兼职教师队伍协同育人水平。内培外引,矩阵协同,针对专兼教师差异性职业发展规划,分层分类培育专兼结合、分工协作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实施双元教学、双元开发、双元服务、多元协同。专业群教学团队入选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020年主持国家团队主课题,成为全国AI教学共同体牵头单位。实施“技术领域+项目+责任”矩阵协同机制,以珠江/鹏城学者、产业教授为“项目头雁”构建专兼教师团队,通过契约责任驱动,落地过程评价,以项目牵引、绩效匹配激活团队活力。实施每位团队专任老师合作1家典型企业、完成1个校企合作项目、获得1个高质量职业证书、开发1部新形态一体化教材或工单式指导书、培养1批优秀学生的“教师协作五个一”工程。通过建立“常岗优酬”等制度,充分调动企业参与协同育人的积极性,3名企业教师评为省高技能兼职教师。针对专任教师面临新技术教学能力不足,以及在新技术快速迭代的背景下专业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课程协作上的断层,以自主开发职业能力贯穿的工单式模块化教学系统,支持根据学生情况个性化重组实训计划,按工单组织团队授课,解决了多场景分工协作的专兼教师混合式教学难题。2022年春节学期全面开展工单模块化实训。












“产教孪生”理念育人效果好,有效服务地区产业。据麦可思调查报告,软件学子每年就业率超98%,初次就业平均薪酬超5300元,30%学生实现产业高端就业,中高级X证书通过率超70%。软件学生获得国家级技能竞赛一等奖4项,省一等奖以上15项。2016年以来,应用研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级以上项目立项18项,技术服务7个湾区产业园和46家头部及生态企业,累计横向经费830万元,经济效益达到9000万元;新技术培训技术人员5700人次,联合培养国际留学生317名。
“产教孪生”理念业内影响大,国内国际示范引领作用明显。专业群与产业融通发展,取得了重大的人才培养效益,逐步形成了系列国家标准,提升了专业群面向高端产业、服务产业高端的能力,在全国同类专业中树立了品牌。国内层面,作为全国AI教学共同体牵头单位,面向广东科技职院等5所双高专业群院校及500强、产教型融合企业实施示范;定点帮扶了百色职院、西双版纳职院等5所院校;新技术课程30门及其教学资源和产教融合办学经验输出全国300余所高职院校,新技术师资培训受益教师达2000人次。境外层面,国际化的教学标准和教学资源输出老挝、泰国等7所院校,携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上线5门IIOE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