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教学共同体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双高建设

双高建设

您的位置: 首页 > 双高建设 > 正文

围绕腾讯云生态体系,培养新型数字产业人才

时间:2022-06-27   来源:    阅读:

产业云是由政府机构与云服务商等企业联合推动建立,以产业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为导向,以公有云为基础,汇聚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能力、专家服务等产业生态资源,通过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双轮驱动,赋能城市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普惠数字化使能平台。从产业云兴起以来,其发展与扩张速度极其迅速,公有云、云计算、云架构等领域人才需求缺口巨大,根据中国ICT人才生态白皮书,2020年产业云领域相关技术人才需求缺口超过200万人。

腾讯云是腾讯集团下云平台,依托于腾讯多年来在互联网行业深厚的技术积累,为用户全可靠、稳定易用的产品及服务。腾讯云有着深厚的基础架构,并且有着多年对海量互联网服务的经验,有多年的成熟产品来提供产品服务。腾讯在云端完成重要部署,为开发者及企业提供云服务、云数据、云运营等整体一站式服务方案。具体包括云服务器、云存储、云数据库和弹性web引擎等基础云计算服务;腾讯云分析(MTA)、腾讯云推送(信鸽)等大数据运营服务和增值产品服务;以及 QQ互联、QQ空间、微云、微社区等云端链接社交体系。这些正是腾讯云可以提供给这个行业的差异化优势,造就了可支持各种互联网使用场景的高品质的腾讯云技术平台。在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小程序、网络安全、1+X职业认证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技术资源,以及在“数字经济”时代产品开发、推广以及高效运营的经验,腾讯云结合院校的雄厚师资力量和丰富教学经验,梳理相关专业的课程内容、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培养符合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为特点的新经济要求的新一代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方式、方法、模式和内容,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

腾讯云在高校及产学研合作方面,整合建立腾讯产业互联网学堂,以腾学汇为业务承载,整合腾讯内容及生态资源,与高校共同打造集“产、学、研、用”为一体的人才培养创新平台,向区域输送产业人才。腾讯产业学堂体系架构如图1所示。

1 腾讯产业学堂体系架构


2019年,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学院与腾讯成功携手合作,签约成立包括三个下属子机构(分别为腾实学院、腾实学院人才培养基地、腾实学院大师工作室)的“云智产业学院”,如图2所示。校企双方基于:实现软件与人工智能应用技术专业群与产业链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建立人才链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良性机制的合作目标,展开深度合作。共同培养高素质创新型软件工匠,双方围绕人工智能与云软件开发方向人才培养、校企双元教材建设、大师工作室、人才培养基地进行深度合作。图3为教育部领导视察云智产业学院。

2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学院与腾讯签约成立云智产业学院


3 教育部领导视察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学院(云智产业学院)


腾飞班模式是目前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学院与腾讯主要携手打造的云开发、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结合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依据行业岗位能力要求和腾讯云实战案例形成培训内容,通过向职业院校学生提供培训考核以及生态企业实习机会,形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生态闭环。腾讯产业互联网学堂与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合作的腾飞班,入选了教育部“提质培优增值赋能”典型案例,如图4所示。

4 腾飞班模式入选“提质培优增值赋能”典型案例


5 (a)校企合作专业建设与教材开发;(b) 腾讯云1+X证书认证与人才招聘


同时,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学院与腾讯联合开展校企“双元“教材合作,出版面向职业教育的人工智能系列教材,包括《人工智能导论》、《机器学习应用基础》、《深度学习开发与应用》和《人工智能综合应用开发实战》,如图5(a)所示。整套教材能够有效解决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与产业需求脱节等痛点,助力高职院校培养出具备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此外,学院还与腾讯云合作开发微信小程序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云计算应用开发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云服务操作管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腾讯开办推广的1+X职业技能认证考试,以培养符合腾讯生态技术标准人才。截至2021年年底,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共组织学生参与了界面设计、云服务操作管理、微信小程序开发、云计算应用开发、区块链应用软件开发与运维、人机对话智能系统开发、WEB全栈开发、安卓应用开发在内的8个证书的考证培训,覆盖更多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领域,引领信息技术行业人才培养新方向,如图5(b)所示。

校企双方未来的主要合作方向将会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为重心,致力于培养云开发、人工智能应用等新型数字产业人才,推广自主创新关键技术,服务数字产业与企业。进一步,合作双方应找准结合点,把校企合作作为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手段,努力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和社会服务资源,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办学效益,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