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措并举,全面提升教师团队的教学和研发服务能力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秉承“软实力铸造硬功夫”的工作理念,开展“赓续初心提能铸魂,勇担使命筑梦育人”的常态化主题铸魂工程,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2019年以来新增24名教师平均年龄为32岁,其中博士研究生9人,硕士研究生13人,具有海外留学背景4人。22人获得AWS Certified Database,腾讯云运维高级工程师等高等级职业资格证书。专业群负责人蔡铁获深圳市五一劳动奖章,近3年获市级以上荣誉及上级主管部门表扬统计共72项。
根据教师个人特点,实施精细化分类培养,对标省级国家级教学名师、研发学者、技能大师,依托学校“深信名师”、“深信学者”、“深信优青”和“卓越双师”培养政策,制定培养规划,全力打造“善教学”、“会研发”、“能服务”的高水平教师创新团队。
积极发挥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在AI专业领域设立1项教研主课题、3项一般课题和2项实践课题,形成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牵头,广东科干、湖北职业等5所高职院校及相关500强、产教型融合企业共同参与的教学团队共同体。6所院校不断加强校际协作,并加强与清华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的紧密合作,联合开展专业教学标准研制和共享课程开发,强化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
通过团队成员分工协作的多场景模块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师队伍教学水平,促进切磋教学技艺。教师常态化参与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青年教师教学大赛等,成绩不断取得突破,获得广东省一等奖、二等奖9人次。以高级技能证书为抓手,促进“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围绕1+X证书试点,开展体系化培训,积极推动教师考证,教师获得中高级证书比例大幅提升,当前有20位教师获得行业顶级认证证书(AWS、腾讯云等),覆盖全部青年教师。
深化产教融合,通过建立一师双岗,支持企业深度参与教师能力建设和资源配置,充分调动企业深度参与学院协同育人的积极性,推动教师赴头部企业(腾讯、商汤等)锻炼,建立“专兼”相融合的健壮型双师结构团队。实施了企业教师AB角制度、常岗优酬制度、境内外培训提升制度。实施每位团队老师合作1家典型企业、完成1个科研成果、获得1个高质量证书、开发1部新形态教材、培养1批优秀学生的“五个一”工程,形成“德技并重”的团队教师发展标准。
校企共建人工智能应用研究所和软件工程中心,组建高水平创新研发团队,形成“应用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人才培养+成果产业化”的特色生态链,产生了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实现研发经费到账300余万元,技术服务年收入200余万元。立项国家级、省级培训项目2项,开展面向全国的校企双元AI师资培训、AI课程体系建设研讨会,惠及兄弟院校教师200余人次。
图1 “铸魂强师”常态化教研活动
图2 主办全国校企双元AI师资培训
图3 教师赴知名企业锻炼
图4 教师入选校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
图5 教师获得名企顶级认证证书
图6 教师获教学能力比赛省一等奖
(二)柔性引入高层次人才,助力专业群发展布局,服务国家战略
软件技术专业群作为学校双高建设的领头方阵,勇于担当,积极服务国家战略,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助力学校争创世界一流职业院校。为此,在原有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国家级教师教学团队的基础上,通过全职或柔性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持续壮大团队力量,补齐发展短板,形成强大战斗力。全职引进是指通过与学校签订合同、建立劳动人事关系的人才引进方式,而柔性引进是在不改变和影响所引人才与所属单位人事关系的前提下,吸引校外人才通过兼职(或双聘)、项目合作及其他方式为学校教学、科研、专业发展等提供智力支持的人才引进方式。
通过引入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高层次人才团队,围绕专业群承担的国家、省、市、区技术技能平台建设,引领专业群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聚焦卡脖子关键技术研发,力争实现突破。当前,专业群通过学校柔性引进了2支高层次人才团队,分别是电子科技大学殷光强(国家级领军人才)团队和广东工业大学鲁仁全(杰青、长江学者、万人计划)团队,以支撑落地在我校的“大数据系统计算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产业大数据研究服务中心的建设与技术研发。

图7 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的合同
柔性引进了国家杰青、青年长江学者吕欣教授(国防科技大学),以支撑专业群建设的龙岗区“大数据行为分析与智能应用重点实验室”,围绕大数据的应急管理、新型冠状病毒溯源、舆情分析、智能计算、智能识别等经济社会发展亟需的高精尖技术领域进行学术研究。柔性引进了珠江学者讲座教授尤佳(香港理工大学),以引领建设专业群广东省“车路协同数据安全关键技术及拓展应用研发产教融合创新平台”,聚焦新兴车路协同、车联网、自动驾驶等特定领域企业提供数据安全+、人工智能+的工程应用开发服务,实现深度产教融合。柔性引进深圳市鹏城讲座教授邢立宁(国防科技大学),以引领建设专业群广东省“视频图像大数据公共安全应用创新团队”,针对视频图像处理识别、大数据舆情分析、多源大数据处理与融合、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等国家紧缺亟需技术进行科技研发。

图8 引进青年长江学者聘用协议 图9 引入企业名匠成立技能大师工作室
柔性引进了2名世界500强企业的技术技能大师,分别是亚马逊AWS中国区首席架构师时飞、腾讯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吴非。引入名企顶级技术专家,成立技能大师工作室,是专业群全面落实“产、学、研、用”一体化的重要举措。通过深化与名企的合作,促进专业群与产业保持同频共振,联合开展研发合作与新技术推广,带动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引入的高层次人才团队和个人,高质量支撑了专业群的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促进专业群形成“应用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人才培养+成果产业化+社会服务”的特色生态链,产生了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技术研发和社会服务收入迈上新台阶。超过80名师生深度参与企业横向项目技术开发与协同创新项目研发,在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等领域帮助中小企业实现产业升级,累计签署27个横向项目,实现技术服务年收入1386.05万元;校企联合技术攻关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8项。
以软件学院“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为引领,充分发挥党建在教学团队建设中的领航作用,推进实施“领雁培育计划”,构建全员、全过程、全课程育人格局。完善团队制度机制,畅通人才发展渠道,侧重团队自身人才培养的同时引进新鲜血液,落实团队人才培养的“传帮带”机制,实现人才的梯队化建设。既形成和谐、有凝聚力的微环境,也构建竞争发展的大环境,推动教学团队可持续发展。
围绕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国家教学创新团队的布局发展以及软件技术“双高计划”专业群的建设,团队柔性引进了国家千人尤佳教授(香港理工大学学术委员会主席),国家杰青、青年长江学者1名(吕欣教授),深圳市鹏城讲座教授1名(邢立宁研究员);携手腾讯、亚马逊等世界500强企业,引入2名企业技术专家时飞(亚马逊中国区首席架构师)、吴非(腾讯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分别成立了技能大师工作室;培育了1名专职教师覃国蓉成立了广东省教学名师工作室;完成培养广东省青年珠江学者1名(程东升),其以良好等级通过广东省教育厅验收;完成培养6名广东省高职教育专业领军人才。团队新引进了6名专职博士教师和8名具有华为、腾讯、中国平安、中国移动深圳分公司、南方电网、华润电力和迅雷等知名企业工作经历的硕士层次专职教师,并促成新教师与学院名师学者“一对一”结对,围绕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资源提炼、项目实践创新、信息化教学技巧,落实互听课制度和周汇报制度,全面提升教学实战能力和项目研发能力。
由此,基于内培外引的“领雁计划”培育实施,打造了由国家杰青、珠江学者、鹏城学者、省教学名师、企业技能大师领衔的创新团队“头雁”,带动了团队中青年专兼教师在1+X证书制度改革、模块化教学模式创新、AI+大数据校企联合研发、新技术教学资源双元开发等多领域的培育和提升。先后立项6个省级教研课题和8个质量工程项目,通过经费支持、项目契约驱动,打造了一批中坚骨干教师、孵化“双带头人”。此外,通过持续输血式的一对一帮扶新引进教师,营造了团队“传帮带”的良好梯队效应。


团队完成青年珠江学者培养,获评良好验收等级


团队广东省“双师型”教学名师工作室通过考核